更新时间:2024-06-03点击:405
一直以低调自处的佳源集团与其旗下上市平台佳源国际控股(HK:02768,简称“佳源国际”),连日来,在销售增幅榜“风波”、债务违约等一系列事件中,成为整个房地产行业热议对象。
2019年1月17日,佳源国际股价在一天内从13.26港元跌至2.52港元,暴跌80.62%,市值蒸发263亿港元。次日,其股价又转而出现“报复式”反弹,当日收盘价报收4.4港元,上涨74.6%。股价跌跌荡荡之间,佳源国际市值蒸发近200亿港元。
有业内人士向蓝鲸房产指出,在其股价此番剧烈波动前夕,佳源国际刚刚遭遇两场“危机”事件,一是其在机构榜单中使用两个不同主体进行统计,导致2018年增幅率达到1005%,被指“业绩造假”;二是一笔临近偿还的债务错被媒体曝出逾期未还,引发投资者担忧。
在股价“跳水”事件之后的第四天,1月21日,佳源国际掌舵人沈天晴携一众高管召开投资者会议,直指股价暴跌是被投资机构恶意做空,与经营状况无关。但在第二天,佳源国际股票再次下跌,资本市场对其给出的说辞并不买账。直至1月22日,其始终未对股票采取回购等护盘措施,外界对其为何在股价下跌之后不采取护盘措施也更为质疑。
截止至2019年1月22日收盘,佳源国际股价走势图
佳源国际市值一日蒸发约263亿港元
佳源国际是佳源集团的地产上市平台,其起源于浙江,发迹于江苏,自2016年上市以来,销售规模一直在百亿左右,因而在房地产行业的知名度并不高。近期,伴随着佳源国际一系列反常的股价震荡表现,这家籍籍无名的房企,却成为整个行业的热议对象。
2019年1月17日,佳源国际股价盘中闪崩,截至当日收盘,该公司股价暴跌80.62%,创下历史新低,市值蒸发263亿港元至63亿港元。在其股价出现“跳水”之后第四天,沈天晴公开表示,初步推断股价剧烈波动的原因是,机构利用舆论发布不实消息。并指出,做空机构指控公司有两笔合共3.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未能在到期日偿还是无中生有。
但资本市场对此解释并不买账,截至1月22日收盘,佳源国际股价再度跳水,午后随即停牌,报收3.7港元,跌22.59%。
有业内人士向蓝鲸房产分析称,佳源国际股价剧烈波动背后,与此前其通过机构发布的一份不同统计主体引发的“排行榜”乌龙事件,以及有媒体指出其“债务违约”事件不无关系。
佳源集团2018年业绩增幅榜数据截图
佳源国际虽然在上述事件发生之后立刻进行了“澄清”,但业界对其的关注并未就此消散,反而伴随着各界讨论愈发激烈,佳源国际与佳源集团之间的关系图谱逐渐显现出来。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佳源采用主体变更导致的业绩暴涨,可能是机构与佳源国际的一种合作。这是否意味着佳源国际此举是另有目的?
被指资金承压,业务模式遭质疑
身陷舆论风暴中心的佳源国际,一时间从名不经传的房企,变成舆论各方关注的中心。伴随着事件持续发酵,业内展开激烈讨论,而种种探讨背后,直指佳源系(佳源集团和佳源国际)疑似存在资金问题。
近年来,为了快速做大规模,佳源国际确实曾使用资金杠杆撬动规模扩张。据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统计,2015-2018年,佳源系在公开市场的拿地情况分别为1宗、9宗、13宗和14宗。与此同时,其净资产负债率也迅速抬升。财报显示,在2016年上市前,佳源国际的净资产负债率一度飙升至380.5%。不过,在2016年打通上市渠道后,其净资产负债得到一定改善,其2016年、2017年的净资产负债分别为150.2%、126%。佳源国际于近日公告表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其净资产负债率已降至85%。
据其2018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佳源国际的银行及其他借款约为99.5亿元。其中,约33.3亿元须于一年内偿还,而约66.2亿元须于一年后偿还。同期,经营性现金流为61.46亿元,货币现金85.86亿元,足以覆盖短期债务。
然而,进入2019年之后,佳源国际却
仅从自身财务情况来看,佳源国际并没有太大债务压力,但作为一家上市房企,佳源国际的“命运”也与佳源集团息息相关。
从销售数据来看,2018年,佳源国际累计合同销售额为201.8亿元,较2017年的103.7亿元上升94.6%。但据机构数据披露佳源集团2018年合计实现销售金额为875.5亿元。对比之下,二者规模水平相差600多亿元。中国企业资产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蓝鲸房产表示,机构发布的榜单数据来自于企业自行申报,发生业绩注水也是企业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进行的自我夸大行为。
暂且不论这份数据的“水分”有多大,仅从业绩规模来看,佳源集团手里的房地产项目体量应大于佳源国际。
据佳源国际内部人士向蓝鲸房产介绍说,佳源国际上市平台只占集团地产业务的20%左右,外面还有大量业务并未装入上市公司。目前集团开发在售项目约80个,而上市公司里的项目数量只占不到一半的体量。但对于“外边大量地产业务”的经营情况,该人士并未展开进一步说明。
有媒体报道指出,在业务布局上,佳源集团热衷于在三四线市场拿地,且部分布局的城市属于偏远冷门地区,如常州雪堰镇、江苏泰兴市黄桥镇等。但在2018年政策的严厉调控下,由于三四线偏远区域去化效果不达标,佳源集团的业绩也深受其累。
一般而言,房企打通上市平台的融资渠道后,母公司大都会将自身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平台,以获取更多融资,佳源集团为何一反常态,将大量地产业务“隐藏”于集团体系内?对于这个现象,蓝鲸房产联系佳源集团相关人员,截至发稿前暂未收到回应。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则对蓝鲸房产指出,母公司这么安排,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地域问题,项目开发需要一定实力,因此土地分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属性和分配地域的情况来定。第二个是项目经营状况,比如一些不赚钱、不规范的项目可能会划分出去。第三个是公司出于战略运作方面的考虑。
上海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向蓝鲸房产表示,佳源国际这一动作,或许是为了防止有机构恶意做空自己,因此将大量优质资产放在上市平台之外。
截止目前,业界对于佳源集团旗下这些未曝光的项目经营情况仍知之甚少,佳源国际与佳源集团二者之间究竟谁在扮演“血牛”角色?这也是投资者较为担忧的问题。
此外,一位业内专家明确向蓝鲸房产透露,佳源确实有资金问题,之前一直在市场上寻求新的股权质押提供方。并且,其在融资3.5亿美元的偿还贷款方面确实存在处理不当的问题,榜单数据是意图支持股价和希望给市场一个正面的形象,但最终引起质疑的原因,还是其确实存在令人质疑的地方。
做空佳源国际,谁是主导者?
从榜单疑云到股价巨幅震荡以致停牌期间,尽管佳源国际不断对外释放公司信息,但却并没有去除资本市场的疑虑,事态反而发酵的更为复杂。
近日,由于沈天晴在股价下跌当日大幅减持股票,让外界对大股东的真实动机产生怀疑。港交所披露显示,1月17日沈天晴以2.761港元/股卖出了约9362万股,好仓持股比例降至53.92%。佳源国际对此解释称,大股东沈天晴有部分股票做了抵押融资,因1月17日当天出现大跌未能及时补仓而被强制平仓。
一般而言,为了弥补平仓损失,提振市场信心,在股权质押遭受平仓后,股东们往往会采取一系列补仓措施。如1月17日当日同样出现股价跳水的阳光100,已于1月18日紧急斥资约合5084万港元,回购1.1391%股份。而反观佳源国际,却未表示出任何回购意向,这使得投资者对其的质疑之声更加激烈。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企业感觉到被做空,最有力的回击工具就是回购股票,同期股价出现大幅下跌的阳光100回购了,但佳源国际没有,沈天晴出售股票的行为,有领风做空的嫌疑。
黄立冲则对蓝鲸房产分析表示,这个不属于股东质押协议的违约导致被券商砍仓行为,也不涉及大股东做空公司。
许是意识到危机感,佳源国际在1月21日晚间,以212%溢价发行2%股份授予沈天晴持有的明源集团,以加固对公司的控制权壁垒。
但显然,身陷舆论风暴的佳源国际若要终结这场舆论危机,还需要给市场更多有效信息,交给市场一个满意的答案。仅从目前股价表现来看,这场风波恐不会就此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