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5点击:345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释放出一系列重磅信号!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3月以来,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复工复产安全有序推进,带动内需有所回升,经济景气和主要指标有所改善。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能单纯凭一季度GDP增速来推论全年的经济增速,经济受疫情的影响程度会逐季减少,而经济发力会逐季增强。所以,全年GDP的占比更会呈现逐季提高的态势,“我国经济将转‘危’为‘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宏观政策要持续加强逆周期调控力度,激活增长点,释放经济潜力。
会议还提出,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要坚定扩大对外开放,保障国际物流畅通,严把防疫物资出口质量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全面的政策搭配
“年初至今的全球政策实践表明,面对新冠疫情引致的综合性冲击,单一的政策工具力有不逮,全面的政策搭配才能收获实效。”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
此次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
日前,央行也强调,将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政策措施,继续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预计小微贷款的规模和覆盖面将持续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不仅扭转了1、2月份增速环比下降的状况,而且增速比上年同期高4.5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达7.7%,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
3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1.5个百分点。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高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
盛松成认为,一季度,金融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显著增大。“尽管第三产业增加值负增长,但金融业增加值却保持了6%的高增速,依此计算,一季度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超过10%。”他称,从增量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9万亿元,其中3月份同比多增1.16万亿元。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较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提高0.8个百分点。从增量看,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直接融资和政府债券净融资增加较多,同比分别多增9608亿元、9131亿元和6322亿元。
程实认为,下阶段中国经济政策料将强调双重搭配。其一,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其二,从总量和结构同时入手。
“当前国内复工趋于完成,而海外需求压力显现,需要进一步激活国内需求、调整供给结构,双向弥合供求落差,从而稳住完备的产业链条和充分的居民就业。”程实表示。
温彬指出,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发行特别国债等措施,加大对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公共支出,进一步降低税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稳健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在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下,加大对制造业、基础设施、新基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释放LPR改革潜力,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他预计,4月20日,1年期LPR报价将下调20个基点至3.85%,5年期以上LPR利率下降10个基点至4.65%。
产业链成复工复产“推进器”
此次会议还强调,要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要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近期,为了打通产业链金融“堵点”,监管与银行在促进产业链融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对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产业链金融已成为支持产业链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推进器”。
“这是我们创业近十年都不敢想象的事。”北京易正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收到平台确权融资后,公司法人张佩如是说。
该公司是一家为学校提供“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的科技企业。因疫期学校延期开学,公司应收款项未能及时入账,亟需一笔资金来补充流动性,在北京小微金服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注册后,完成了确权申请、签收确权证明、申请融资等流水化操作,并获得中国银行贷款200万元。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这一平台以市区政府和国企公共采购的应收账款确权为基础,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数字信用凭证,为企业提供“确权+融资”的线上服务。
“拿到贷款后,我们加紧安排研发生产,快速推出了一款带蓝牙通讯功能的RFID人员识别红外额温测量仪,目前已接到各省市校园订单超万台。”张佩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产业链金融仍存瓶颈。比如,一些平台还没有建立基于产业链模式的风控体系;大企业不做确权,给上下游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带来了一定阻碍等。
关于规范产业链金融发展,近日,在一场“疫情下供应链金融的开放合作与风险防控”的内部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推动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引入金融机构向非核心企业提供融资,提高产融合作效率;二是发挥应收账款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强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用传导;三是约束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利益的挤占,推动及时支付条例加快落地,对其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强监督、规范和引导;四是提升应收账款票据化水平,提高商业汇票的周转率和融资可得性。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