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6点击:376
近几年,特配粉逐渐成为奶粉行业的新宠,备受海内外乳业巨头关注。
然而,研究特配奶粉需要长期研究基础营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场“持久战”。并且,特医奶粉在国内的发展面临许多壁垒,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01
特配粉已有51款通过注册
据统计,目前通过特配粉注册的产品已有51个。其中外资巨头占据绝大多数,国产特医食品因起步晚,所占份额还比较有限,在特配品类上也还没有那么丰富。
特配粉从用途来看主要涵盖婴儿营养补充剂、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乳蛋白水解配方、氨基酸代谢障碍、氨基酸配方、无乳糖配方、全营养配方、苯丙酮尿症配方等类别。
从上表中通过配方注册的乳企来看,外资涉及雀巢、雅培、美赞臣、达能、惠氏等企业,国内有伊利、圣元、贝因美、澳斯乳业、美庐集团等企业的产品通过注册。
国内的特配粉产品虽然没有国外多,但近几年各大奶粉企业也开始聚焦特配粉,其市场前景被很多人看好。
02
发展面临壁垒
特配粉是一个特殊性、专业性很强的行业,监管政策相对比较严格。据了解,2017年颁布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注册管理办法》中,对特配粉的注册管理和出厂检验制定了明确的规范与制度。
据了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特配食品和全营养配方食品的能量、营养素、可选择成分等都有明确规定,特配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企业的资源、规模与管理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指针对患有特殊紊乱、疾病或医疗状况等特殊医学状况婴儿的营养需求而设计制成的粉状或液态配方食品。只能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物配合食用。
随着特医行业的需求日益增加,特配粉这一品类吸引了众多乳业巨头竞相加码,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其面临的壁垒也愈发明显。
由于特配粉对企业上游的研发和生产要求都很高,相关研发和成本也很高。虽然特配粉会在传统母婴店销售,但主要销售渠道还是集中在医院和药店,而且由于受众面有限,购买频次也低,药店、母婴店卖特医奶粉的积极性并不高。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母婴时代》采访时也指出,目前的特配粉在销售方面还不够规范,并且特医奶粉还面临市场教育不够、市场的延伸范围不够,仅仅局限在一二线和部分三线市场,此外,科技研发水平不够,并且国家对于婴幼儿特殊人群营养的支持力度也不够。
具体来说,就是营养缺陷可能有上千种,但目前发现了几百种,而实际应用的大概只有几十种,有些小众的比如100万孩子中才有1个的情况,先不说特配注册的问题,这样的产品企业生产出来后,注定销量有限,亏损是一定的,这种就需要国家来支持。
此外,目前特配的人群主要有两大类,乳糖乳蛋白不耐受和早产儿,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而企业如果去研究生产,一方面成本太高,另一方面还有配方注册制度卡着,因此有些就需要从国外进口。
宋亮认为,特医奶粉发展最核心的是引导企业自主研发,真正的去做研究,并且要从基础营养研究开始,其次才是应用研究,把基础研究做扎实了,其他的就好做了。
03
特配事业是持久战
近几年,我国特医食品市场发展较快,特医食品市场年均增速超过37%。业内人士指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奶粉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可达100亿元。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岁以下家长自报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婴幼儿比例高达40.9%,2岁以下婴幼儿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12.3%。
特配粉的市场潜力是有的,但是受众人群是比较有限的,目前的产品也主要面向婴幼儿过敏人群和早产儿等,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外资品牌及大型乳企手上。
对于乳企而言,羊奶粉、有机奶粉等品类只要抓住风口,大多都能从中获取红利,但是特配粉却截然不同,由于进入门槛较高,有些企业即便看中这片蓝海市场,也无法进入。
特配粉属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范畴,从产品研发到销售再到渠道推广都有别于普通婴配粉,专业程度较高。对于特殊配方奶粉较高的申请门槛和临床试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配市场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特配粉除了必须通过注册、生产工厂需要进行资质注册之外,其销售场所也是需要备案的。特别是线下母婴门店,有些门店的经营范围只有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包括特殊医学用途奶粉,存在这一问题的母婴店一定注意,升级自己的销售资质。
总的来说,特配粉市场是机遇还是挑战,需要行业冷静思考。对于先进入企业来讲更是一个“持久战”,需要长期研究人们所需要的营养,研究那些特殊群体需要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