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点击:546
关键数据:
2019年报告期内
中车
销售机车932台,客车1691辆,动车组2167辆,货车48762辆,城轨地铁7452辆。
海外市场2019年逆势上升,全年海外订单481亿元,同比大增近6成,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另据中国经营报报道:
1、中国中车目前初步预计,2020年中国城轨车辆交付量将超9000辆。
2、当前中国中车正在进行城轨车辆标准化研制,未来城轨板块毛利率或将继续提高,财报数据显示,中国中车2019年全年城轨地铁销量为7452辆,城轨板块毛利率17.64%。此外城轨车辆将在未来几年陆续进入维修阶段,这也会给该板块带来新的利润。
3、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中车2020年经营不会产生影响,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机车车辆的采购仍将按照预期计划进行。中国中车有充足的备品备件,可以保证产品的按期交付。
4、预计4月,国铁集团将开启时速250公里复兴号首次招标采购工作,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今年的首次招标也将同时启动,预计2020年动车组招标采购量将比2019年多几十列。
时速250公里复兴号价格还未确定,不过预计毛利率会好于时速250公里和谐号,盈利能力比较乐观。2014年时速2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招标最终成交价约为1.18亿元/列,2013年这一车型价格为1.25亿元/列。
国铁集团及其前身中国铁路总公司2018年和2019年分别招标时速350公里复兴号327列、122列。2019年时速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未能实现采购,导致全年动车组采购总量较低。
5、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人士对记者透露,2020年160动集会进行技术升级,与旧车型最大的区别是外观,车厢将采用和动车组一样的形式,预计5月完成试制,之后将开启招标采购。预计2020年160动集采购量为100组左右。
6、在机车和货车采购方面,中国中车总部人士对记者称,预计2020年将新造机车400台左右,货车采购量预计为4万辆左右,低于去年的4.5万辆。
国铁集团及其前身中国铁路总公司2019年共招标160动集两次,共113组;招标机车419台,其中传动六轴7200kW货运电力机车252台,交流传动八轴9600kW货运电力机车137台。
中铁
铁路业务
全年完成新签 3,112.4 亿元,同比增长 22.5%,在 2019 年国内大中型铁路建设市场占有率达 50.5%,继续保持国内第一 ;未完合同额 6,179.5 亿元,同比增长10.8%。
城市轨道交通业务
新签合同额2,014.0亿元,同比减少14.8%。该项业务未完合同额 19,842.3 亿元,同比增长 22.9%。
铁建
铁路工程
新签合同额 2,613.218 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 15.10%, 同比增长23.24%。
城市轨道工程
新签合同额1,787.048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0.33%, 同比增长 71.43%。
中国中车
中国中车30日晚间披露年报,公司2019年实现营收2290.11亿元,同比增长4.53%;净利117.95亿元,同比增长4.33%;每股收益0.41元。公司拟每10股派发1.5元。
根据资料,中国中车主要经营铁路机车车辆、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机械等,是全球规模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截至2019年12月末,公司合并资产总额为3835.72亿元,增幅为7.29%;净资产1358.94亿元,增幅为5.79%,资产负债率为58.59%,比年初增加0.46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公司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4.53%,主要是本期铁路装备、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新产业收入增长所致。
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增长3.30%,主要是本期铁路产品结构不同,营业成本增长幅度略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
公司铁路装备业务、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新产业业务、现代服务业务分别占总收入的53.79%、19.18%、23.39%、3.64%。
其中铁路装备业务中:机车业务收入230.63亿元,客车业务收入153.28亿元,动车组业务收入641.57亿元,货车业务收入206.42亿元。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中,城轨地铁收入400.93亿元。
公司销售机车932台,客车1691辆,动车组2167辆,货车48762辆,城轨地铁7452辆。
截至2019年底,中国中车主要产品的产能为:动车组新造547组/年,机车新造1530台/年,客车新造2300辆/年,货车新造5.15万辆/年,城轨车辆总组装11840辆/年。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1.5元,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43.05亿元,占公司2019年度净利比例为36%。
公司同日公告,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议案》,同意公司择机发行包括公司债券、超短期融资券等各类债券,待偿还余额总计不超过700亿元。募集资金将用于满足公司生产经营需要、调整债务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和/或项目投资等用途。
中国中铁
3月30日晚间,中国中铁公布了2019年年度报告。
报告显示,2019年公司各项业绩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营业总收入8508.8亿元,同比增长14.92%;利润总额313.3亿元,同比增长37.96%;净利润253.8亿元,同比增长45.55%;归母净利润236.8亿元,同比增长37.68%;基本每股收益0.95元/股,同比增长32.31%。分红派息每10股1.69元(含税)。
2019年,公司完成新签合同额21648.7亿元,同比增长27.9%,超额完成年度预算目标。
其中境内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 20,372.7 亿元,同比增长 28.4%;
境外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 1,276.0 亿元,同比增长 21.6%。增速较去年同期增长5.7个百分点,海外业务新签订单中约85%来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完成新签合同额 33,612.0 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 15.8%。
具体业务新签合同额及年末未完合同额情况如下:
(1)基建业务
2019 年,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 17,946.3 亿元,同比增长 25.1% ;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未完合同额31,641.8 亿元,较2018年末增 长 17.8%。
①铁路业务方面,受益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下属各铁路局和重点铁路公司全年大中型铁路基建项目招标总规模增加,公司铁路业务新签合同额增幅加大,全年完成新签 3,112.4 亿元,同比增长 22.5%,在 2019 年国内大中型铁路建设市场占有率达 50.5%,继续保持国内第一 ;未完合同额 6,179.5 亿元,同比增长10.8%。
②公路业务方面,2019年全国公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持平,公司公路业务新签合同额增幅较小,全年完成新签 3,090.6 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以投资模式(PPP、BOT 等)获得的公路工程订单同比增幅较大,以施工承包模式获取的公路 订单相对减少;未完合同额 5,620.0 亿元,同比增长 9.2%。
③市政及其他业务方面, 随着国内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各大城市群建设的推进,公司加大了城市建设市场开发 力度,市政及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额 11,743.2 亿元,同比增长33.6%;其中,市政业务完成新签合同额 4,644.9 亿元,同比增长 51.5%;房建业务完成新签 4,360.3 亿元, 同比增长 75.2%;
城市轨道交通业务新签合同额2,014.0亿元,同比减少14.8%。该项业务未完合同额 19,842.3 亿元,同比增长 22.9%。
分业务模式来看:全年,公司通过施工承包模式获取的基建新签合同额为 14,100.7 亿元,同比增长 27.6%;
通过投资模式获取的基础设施建设新签合同额 3,845.6 亿元,同比增长 16.6%。
(2)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
2019年,公司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新签合同额288.1 亿元,同比增长 30.3%, 主要原因是公司承揽的境外勘察设计业务增长。截至 2019 年底,公司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未完合同额 546.0 亿元,较 2018 年末增长 32.0%。2018 年,公司参与的举世瞩目的川藏铁路勘察设计工作紧张有序推进,参与勘察设计的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开工建设,参与设计、施工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3)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
2019年,公司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新签合同额 420.9 亿元,同比增长 14.4%。截至 2019 年底,公司工程设备与零部件制造业务未完合同额 541.6 亿元,较 2018 年末增长 35.1%。
公司在大型钢结构桥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技术壁垒较高的高速道岔(250km/h 以上)业务市场占有率约 65%;公司作为亚洲最大、世界第 二的盾构研发制造商,在隧道施工装备及相关服务业务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保持国内第一,在 2017-2019 连续三年保持产销量世界第一,2019 年销售盾构/TBM109 台,再制造盾构 91 台,生产制造盾构/TBM109 台。
与此同时,公司在继续巩固国内盾构市场 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目前公司的盾构产品已经销往新加坡、意大利、丹 麦、法国等 20 个国家和地区。
(4)房地产开发业务
2019 年,公司共有房地产二级开发项目 204 个项目,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等 50 个城市。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销售金额 696.8 亿元,同比增长 31.4% ;销售面积 503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16.4% ;开工面积 807 万平方米,同比增 长 62.4% ;竣工面积 315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24.1% 。截至 2019 年末,公司在建房 地产项目占地面积 4,123 万平方米,待开发的土地储备面积 1,687.6 万平方米。
(5)其他业务(略)
细分业务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为公司贡献了87%的收入和57%的利润贡献;勘察设计与咨询业务保持了稳定的利润贡献,占比约为3%;房地产开发业务利润贡献占比约为10%;其他业务的利润贡献占比约为25%,较往年大幅提升。
年报显示,中国中铁资产负债率为76.76%,圆满完成了年度预算管控目标;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12.84%,较上年提高了2.03个百分点。公司平均融资成本从2014年的6.23%下降到2019年的4.52%,呈现出“六连降”态势;经营性现金流实现221.98亿元的净流入,同比多流入102.36亿元,连续7年为正;货币资金存量1581.58亿元,较年初增加236.82亿元,创历年新高。有效所得税率为19.00%,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低于法定税率(25%)6个百分点。
中国中铁2020年计划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约9000亿元,实现新签合同额约22000亿元,均较2019年有所增长。
几个亮点(节选)
中国中铁是中国铁路基建领域、城市轨道交通基建领域均为最大的建设集团,拥有中国唯一的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着中国铁路、城轨建造方面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同时,公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力量之一,是正在建设的“一带一路”代表性项目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的主要承包商, 2019年公司海外业务新签订单中约 85%来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内市场,公司在铁路大中型基建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在 45%以上,在城市轨道交通基建市场的份额 40%以上,在高速公路基建市场的份额 10%以上。
在国内市场,公司在技术要求较高的高速道岔(250 公里时速以上)业务市场的占有率约为 65%, 在重载道岔市场的占有率为 50%以上,在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道岔市场的占有率为 60%以上;在大型钢结构桥梁市场的占有率为 60%以上;在 300km/h 及以上高速铁路接 触网零部件市场的占有率为 70%以上。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中铁工业(600528.SH)是 A 股市场上唯一主营轨道交通及地下掘进高端装备的工业企业,在科技创新实力、核 心技术优势、生产制造水平、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竞争力突出。
PPP(BOT)运营业务。公司通过投资建设方式获取经营性轨道交通、高速公路、 水务等资产,通过提供运营管理服务并按照相关收费标准收取费用的方式获取经营收益。截至报告期末公司 PPP(BOT)运营项目 37 个,主要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 水务、市政道路、产业园区、地下管廊等类型,运营期均在8至25年之间。其中公司运营的11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 952 公里,报告期为公司 PPP(BOT)运营业务贡献 了 90%以上的收入。2019 年 12 月公司转让了持有该 11 条高速公路运营资产的平台公 司-中铁高速 51%的股权,仍持有中铁高速 49%的股权,该部分运营业务收入将减少。但随着公司承揽的其他 PPP(BOT)投资类项目相继建成进入运营期,公司 PPP(BOT) 运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将逐步增加。
中国铁建
中国铁建于2020年3月31日披露年报,公司2019年实现营业总收入8304.5亿,同比增长13.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02亿,同比增长12.6%;每股收益为1.4元。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9.6%,净利率为2.7%,同比变化均不大。
公司2019年营业成本7503.7亿,同比增长13.9%,高于营业收入13.7%的增速,导致毛利率下降0.1%。期间费用率为5.3%,同去年相比变化不大。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上升634.3%至400.1亿。公司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2.8%达到165.3亿。
2019 年,中国铁建新签合同额 20,068.544 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120.89%,同比增长 26.66%。
其中,国内业务新签合同额 17,376.115 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 86.58%,同比增长 19.48%;
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 2,692.429 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 13.42%,同比增长 106.76%。
截至2019年末,中国铁建未完合同额 32,736.371 亿元,同比增长 20.86%。其中,国内业务未完合同额 25,799.853 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78.81%;海外业务未完合同额6,936.518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21.19%。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17,306.532 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 86.24%,同比增 长 27.97%。
其中,铁路工程新签合同额 2,613.218 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 15.10%, 同比增长 23.24%;
公路工程新签合同额 3,248.194 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 18.77%, 同比增长11.43%;
城市轨道工程新签合同额1,787.048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10.33%, 同比增长 71.43%;
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 5,423.207 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 31.34%, 同比增长 48.50%;
市政工程新签合同额 3,085.706 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 17.83%, 同比增长 14.61%;
水利电力工程新签合同额 280.773 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 1.62%, 同比减少 42.57%;
机场码头及航道工程新签合同额 376.419 亿元,占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的 2.18%,同比增长 242.82%。
报告期内,本集团非工程承包板块新签合同额 2,762.012 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 13.76%, 同比增长 18.99%。
其中:勘察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 149.284 亿元,同比减少 15.71%;
工业制造新签合同额 257.970 亿元,同比增长 5.78%;
物流与物资贸易新签合同额 956.681 亿元,同比增长 10.90%;
房地产新签合同额 1,254.181 亿元,同比增长 34.20%。
从业务结构来看,“工程承包”是企业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工程承包”营业收入为7245.5亿,营收占比为82.9%,毛利率为7.5%。
几个亮点:
铁建连续多年位居 ENR 全球最大工程承包商前三位,2019 年位列世界 500 强第 59 位。
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强,公司高原、高寒、高速铁路设计施工技术已经稳居世界领先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涌现,大直径土压盾构/TBM 双模式掘进机、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 机等地下工程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窄轨捣固车、窄轨配碴整形车等大型养路机械制造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且产品已走出国门。地下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 到行业领先水平。
产业结构布局日趋完善 公司已经完成了整个建筑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勘察设计咨询、工业制造、 房地产开发、物流与物资贸易及其他业务。具备了全产业链扩张和协同的能力,实现了从单纯施工企业向集科研、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维护、运营和投融资为一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围绕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工业制造三大板块协同开展专利布局,目前已初步构建了水下隧道设计、施工及大直径盾构装备的专利保护网。在中低速磁浮领域,以检索分析为基础, 在 F 型导轨、轨道梁、接触网等15个技术分支,申请国内外专利百余件,构建了中低速磁悬浮技 术领域专利组合,提高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板块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 PC 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 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 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拥有国际领先的掘进机制造基地,年产能达200 台,占据国产市场的“半 壁江山”;特别是 TBM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85%以上,可为国内地下工程提供智能化施工整体解决 方案和高端装备,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大型养路机械主力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80%。
(文字:中国e车网、中国经营报 图表:东方财富网、中国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