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30点击:438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昨日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9年第三季度例会于9月25日在北京召开。
记者梳理发现,相较第二季度例会的通稿,本次例会中的下列表述有所变化,并新增了一些内容。
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会议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形成合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在货币政策方面,要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坚持用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9月24日,也就是本次例会的前一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分析,当前,中国经济依旧在合理区间运行,物价波动也出于比较温和的区间,虽然在转型升级中出现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主要可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而且,目前中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上,应对下行压力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综合分析中国国内的形势和国际背景,易纲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应当保持定力,坚持稳健的取向。
具体而言,一是要稳当前,也就是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速度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大体上相当、大体上匹配,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二是要注意保持杠杆率的稳定,使得整个社会的债务水平处于可持续的水平。
但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改革的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易纲强调,应该在整个货币政策操作的过程中“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的空间”,以确保能够尽量长地延续正常的货币政策,这样对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老百姓的福祉是有利的。
完善LPR形成机制
本次例会要求,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推动实际运用。这是较二季度例会出现的新说法。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即LPR。8月17日,央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利率。新的LPR由18家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报价并计算得出。
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央行已公布了两次LPR。其中,8月20日公布的1年期LPR为4.25%,5年期以上LPR为4.85%;9月20日公布的1年期LPR为4.20%,5年期以上品种LPR为4.85%。
按照人民银行要求,银行在各类贷款中都要运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也就是说,未来,无论是固定利率的贷款,还是浮动利率的贷款,都要以LPR作为浮动利率贷款合同的基准。
在8月20日举行的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有关政策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强调,未来,所有的银行贷款都将参照LPR,实现全覆盖。在推动LPR全覆盖过程中,人民银行会将这部分工作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刘国强分析称,改革后的LPR按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加点形成,有利于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推动银行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将更多信贷资源向小微和民营企业配置,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作者|魏再晨
本期执行主编|王秋波编辑|郑源源制作|史翰伦